其人其事
他的前半生可谓充满了艰辛,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,家庭出身地主,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圆了大学梦;他,以“工农兵大学生”的身份,于1980年考取了研究生;他,研究生毕业叁十余年,至今却连副教授的头衔都没有;他,初攻理科(专业是生物学),却在语言文学领域颇有建树。他,就是原平凉医专教师要学棣。
要学棣,1957年出生于兰州,1958年随外祖父母辗转来到甘肃宁县。在宁县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了40余年,至2003年调入平凉医专。五十余年生活在陇东地区,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,他的一些研究课题的灵感都诞生于陇东这块热土。
要学棣勤奋好学,专业知识功底深厚,讲课颇受学生喜欢,这也许是一个教师的本职。他知识面甚广,涉猎生物、物理、数学、英语、语言、文学、音韵学等等。近年来担任副主编参编《医学遗传学》教材一部,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获科技进步奖2项,获平凉医专教学成果奖7项,指导大学生“挑战杯”获奖作品16项,多次获得学校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模范班主任”等荣誉称号。
诸多的研究和荣誉可谓硕果累累,这些研究虽有涉及他的专业,但大都集中在语言文字方面,故而大家戏称他“不务正业”,入错了行,这也是至今没有副教授职称的一些缘故。
要学棣是一个热心人,乐天派,他性情幽默随和,心态坦然大度,待人真诚热情,生活逍遥自在。他爱开玩笑,喜欢热闹,在他身上似乎没有烦恼。表面上大大咧咧的他,却为人诚恳,做事认真,热心助人,乐为人师。学校、系部的报纸刊物经他手校对过的文稿,大家都非常放心。经常放弃周末或晚上时间担当学生演讲及知识竞赛等活动的评委。他还乐于指教学生和青年教师写论文,帮他们选课题,修改文章,修订英文摘要,推荐杂志社,我校有20余名青年教师都曾在论文、科研方面受益于他,年轻人亲切地称他“要导”、“要老”,学术气氛非常融洽,他与许多年轻人成了忘年交。
他身上的这些特质以及做派,难免会让一些人误解。如此逍遥乐观,热心承担,甚或没有明确的功利性,只为兴趣与助人,所以在一些正统者或不了解他的人眼里算得上是不务正业,不合时宜。
艰苦跋涉
1979年,要学棣与同在宁县中学的语文老师于祖培相识并成为莫逆之交,此后近叁十年,他俩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。这俩人志趣相投,都爱好文学与历史。经过近叁十年的跋涉与耕耘,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关中大地,涉猎了《诗经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说文解字》、《中原音韵》等文学历史巨着,请教国内有名望的历史学家、语言学家,终于写出了《先周历史文化新探》(已出版)和《古代汉语概貌》(初稿)这样两部专着,分别从历史、文字、语言、考古、民俗等方面,论证并解决了中国古代史上先周地望之谜,提出了古代汉语的母体语言是古陇东方言而不是古长安方言的论断,并模拟了古汉语调值,这几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研究的空白,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,得到了国内一些专家的首肯和好评,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。
多年来,他的课题主要围绕陇东方言与古汉语展开研究。史载,夏末政衰失道,弃稷不务,周先祖不窋自邰(陕西武功)迁豳(甘肃陇东),历五百余年。豳地经考证,是以甘肃宁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,包括甘肃庆阳、平凉及陕西一部分,不窋之孙公刘在宁县建立了古“邠(产ī苍)”国。长期以来,学者们将豳地(陇东地区)与邠国(都邑)混为一谈,乃至形成了“豳”地即今陕西彬县的错觉。现已明确,古邠国的都邑在今甘肃宁县,其管辖范围遍及豳地。
不窋、鞠陶、公刘等人的事迹,《庆阳地区志》、《庆阳县志》、《宁县志》等方志均有记载,今庆城县有周祖陵(不窋陵),宁县有公刘庙等遗迹,从多方面证明陇东这块风水宝地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孕育了丰富的古代文明和文化,是古汉语的发祥地。
据我所知,《宁县志?方言卷》亦为他所着,在宁县乃至庆阳市颇有声望。
奇葩初绽
研究方言本字,并非仅仅供学者使用,而是有着广泛的群众使用基础。人们写文章说话,在无意间就会使用方言词语,也非常普遍。但是,方言的本字究竟怎么写?为什么要这么说?本意究竟是什么?我们所能看到的都往往是同音相代。同音相代就会误解、误导,错会了祖先造这一个字的本意。长此下去,若干年后,我们的子孙就不知道这个词的原意了,有可能把错的东西传下去。比如说“胤”,《说文解字》注释“子孙相承续也”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指繁衍后代的过程,动词意义非常明显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“&濒迟;书&驳迟;后代,后嗣”,意思不明,很显然,它是引申意,典型的名词性,而且仅限于书面用法。宁县方言口语中有“胤种”,意思是繁殖后代。从方言的角度说,是个冷词。但两相比较,宁县方言意思准确,人们容易理解“胤”的本意。
方言属于语音学、训诂学范畴,古汉语就是在方言基础上产生的。研究方言必须要有扎实的语音学、训诂学基础,还要精通国际音标。这两门学问最难,一般专业工作者也难于精通。据说他本来要学汉语言文学专业,学校却把他分在生物系,可谓阴差阳错了。
要学棣天生酷爱钻研,尤其嗜好陇东方言研究。在宁县生活的几十年里,他善于捕捉老百姓田间炕头朴实地道的语言,说起来亦是惟妙惟肖。对于艰涩难懂的方言,他具有强大的文字穿透力和解读能力。常言道:“好者能精”,《陇东方言本字考》一文,即是他积二十年之心血着力研究的一部力作。
要学棣的挚友,宁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于祖培在其所着的《宁县文史资料》中这样写道:
“要学棣先生天生是个搞研究的料。要学棣先生在1989 年曾对我说过:‘白天在工厂干不成什么,下下棋,可我晚上在读书,一本《说文解字》都翻了好几遍。我发现宁县方言里的本字在《说文解字》里能找到,而且可以纠正生活中用错了的字’。‘什么?你在啃《说文解字》,搞方言?’我是中文专业毕业,对文字训诂都不敢介入,他一个研究生物的竟然搞起文字训诂来,不能不令我莫名惊诧——但他天性聪明过人,记忆力、分析力特强,是大家公认的。
“要学棣研究陇东方言,是最为扎实的,他从宁县方言的本字考证着手,一个字一个字的推研,与古汉语进行比较,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到实处。他的持续深入的研究,终于有了很大成效。这在学术浮躁的今天,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”
正是凭着对古汉语的一腔热爱和多年的艰辛钻研,他终于做出了“陇东方言本字考”“我国古汉语声调模拟”等成果。
2006年我与要老师受邀一同赴庆阳参加西北师大、陇东学院、庆阳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“先周历史文化论坛全国学术研讨会”。研讨会上,要学棣亲自演讲,受到与会学者高度关注。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(当时任书记)田澍教授问他是什么学历,哪个大学毕业的。要学棣回答:“我是西北师大研究生。”“那一定是古汉语专业的研究生!”“我是学生物的。”“啊?学生物!我们搞古汉语的研究生也没你研究得深啊。”多年的钻研终获认可,他不仅证实了自己的实力,也为我校赢得了声誉。
2006年9月及2011年8月,要学棣先后参加了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宝鸡市政府联合举办的“炎帝·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”及庆阳市政府与武汉大学联合举办的“中国农耕文化与儒源学术研讨会”。学术会上,要学棣对于陇东方言研究的论文、发言,均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。
服务师生
要学棣热心公益事业,校内随处可见他活跃的身影。
他参与策划举办过平凉医专教职工联欢晚会、教职工象棋赛、学生象棋赛、学生灯谜晚会等,在师生中颇有影响。他策划实施过校级英语知识竞赛、普通话知识竞赛、医学知识竞赛等,有时还担任评委,对竞赛情况做出点评。至于团委、学生会、院系、学生社团、班级组织的各类比赛,多不胜数,他们往往都邀请他出谋划策,组织实施,为这些活动增色不少。
十余年来,要学棣参与校对过的稿件累计有上千万字,主要包括评估文件资料、校史馆展板、践行科学发展观文件资料、创先争优文件资料、《平凉医专学报》、校(系)刊、《塑师精要》、《为学》、《医学遗传学》等等,凡要学棣经手校对过的稿件,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,他都不会放过,校对效果和质量在平凉医专有口皆碑。
多年来,要学棣计为学生举办不同规模的讲座数十场,内容有对于学习方法、普通话基础知识、陇东方言、四大名着、常用字误读与正音、猜谜语、谜联常识、“挑战杯”介绍等等。学生社团经常找他辅导,如雅言平台、思齐读者俱乐部、棋类协会、英语角、《溪流》文学社、《护航》文学社等等,要学棣因此荣获“学生社团优秀指导老师”荣誉称号。
这些活动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,这种热心和热衷,也不得不叫我佩服并敬重了。
以上是我所了解的要学棣,对他的为人、成果不是盖棺定论,而是希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